类脑中心博士生杨哲宇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类脑中心博士生杨哲宇顺利通过毕业答辩!

  近日,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杨哲宇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顺利举行。受疫情影响,杨哲宇同学的博士答辩采用线上远程参会方式进行,由全体实验室师生一同见证了类脑中心新一届博士的诞生。

杨哲宇同学证件照

      杨哲宇同学的答辩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曹立宏教授。答辩委员会委员包括来自山东大学的袁东风教授以及来自清华大学赵明国研究员、董永贵教授、施路平教授、赵蓉教授。答辩秘书为清华大学邓磊助理教授。杨哲宇同学师从施路平教授。答辩会吸引了众多校内外老师学生参与旁听。让我们来一睹杨哲宇同学的答辩风采和优秀成果吧!

答辩现场合影


      杨哲宇同学在博士期间针对单一感知范式性能局限问题,模仿人类视觉双通路感知系统,从理论、算法与芯片等多个角度研究了新一代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范式。该研究为实现人工通用智能体在现实开放场景中的场景理解、自主决策、自我维持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主要创新性成果有:(1)主导了首款高速、高动态与高信噪比的双通路类脑感知芯片——天眸芯(TianMouC)的理论建模、原型设计、芯片实现与测试。目前该芯片已顺利点亮,各项功能点工作正常,性能表现良好;(2)针对ANNs和SNNs之间难以融合与缺乏双通路异构融合范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通路数据处理的混合神经网络。进而完成从感知、表示到处理的全方位多通路处理范式的革新。

杨哲宇答辩现场     

杨哲宇同学在答辩过程中还重点感谢了其导师施路平教授与赵蓉教授对他的教导与帮助。在杨哲宇同学科研的过程中,他从零开始搭建了类脑中心的模数混合芯片设计平台,从理论建模、平台搭建、工艺对接等各个环节,两位老师都对杨哲宇同学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与帮助。在给予哲宇最大自由度发挥个人特点的同时又不缺乏科学性的理论指导与人文关怀。同时,杨哲宇同学感谢了在天眸芯片设计与混合神经网络中辛苦付出的王韬毅、林逸晗、陈雨过以及郑浩、吴郁杰、刘发强与李路凯等同学。这些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的风雨同舟、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是哲宇一生的财富。

      杨哲宇同学在Nature(封面文章)、Nature Communications(学生一作)、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5篇SCI论文,并申请了47项专利,包含12项PCT国际专利申请。目前已授权19项,包含4项海外专利。在完成科研工作的同时,杨哲宇同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2017-2019年,连续三届参与了国际大学生类脑大赛的筹办,并担任第三届大赛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促进了类脑计算的推广和生态构建。杨哲宇同学博士毕业后将入职由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孵化的灵汐科技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类脑感知系列芯片的研发。

杨哲宇同学生活照

      最后,经答辩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一致同意杨哲宇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在此,衷心祝福杨哲宇同学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不断进取,再创辉煌!